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基础信息
别名:离支、荔支、荔枝子、离枝、丹荔、火山荔、丽枝、勒荔
性味:甘;酸;温
功能主治:养血健脾;行气消肿。主病后体虚,津伤口渴;脾虚泄泻;呃逆;食少;瘰疬;疔肿;外伤出血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假种皮或果实。
原形态:荔枝常绿乔木,高10-15m。偶数羽状复叶,互生,叶连柄长10-25cm,或过之;小叶2或3对,少4对,小叶柄长7-8mm,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6-15cm,宽2-4cm,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,全缘,无毛,薄革质或革质。圆锥花序顶生,阔大,多分枝;花草性,雌雄同株;萼浅杯状,深5裂,被金黄色短绒毛;花瓣5,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;雄蕊6-7,有时8,花丝长约4mm;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。果卵圆形至近球形,长2-35cm,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。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。花期春季,果期夏季。
生长环境分布: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,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、台湾、栽培最盛。
文献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1.《纲目》:荔枝,炎方之果,性最畏寒,易种而根浮,其木甚耐久,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。其实生时肉白,干时肉红,日晒、火烘,卤浸、蜜煎,皆可致远,成朵晒干者,谓之荔锦。2.《纲目拾遗》:保和枝,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,实大色黄,可消胸膈烦闷,调逆气,导营卫;其核烧灰酒下,可己痢,止腹痛。回春果,产漳郡康仙祠,叶大如掌,色翠与众荔殊,其实味苦涩酸辣,不可口,采以浸酒,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玉揪药解》:荔枝,甘温滋润,最益脾肝精血,阳败血寒,最宜此味。功与龙眼相同,但血热宜龙眼,血寒宜荔枝。干者味减,不如鲜者,而气质和平,补益无损,不至助火生热,则大胜鲜者。2.《食疗本草》:益智,健气。3.《海药本草》:主烦渴,头重,心躁,背膊劳闷。4.《日用本草》:生津,散无形质之滞气。5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消瘤赘赤肿。6.《纲目》:治瘰疬,疔肿,发小儿痘疮。7.《玉揪药解》:暖补脾精,温滋肝血。8.《本草从新》:解烦渴,止呃逆。9.《医林纂要》:补肺,宁心,和脾,开胃。治胃脘寒痛,气血滞痛。10.《泉州本草》:壮阳益气,补中清肺,生津止渴,利咽喉,治产后水肿,脾虚下血,咽喉肿痛,呕逆等证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