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基础信息
别名:苦参子、苦豆
性味:苦;寒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;通便;杀虫。主急性菌痢;大便秘结;蛔虫症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.的种子。
原形态:苦参落叶半灌木,高1.5-3m。根圆柱状,外皮黄白色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具纵沟;幼枝被疏毛,后变无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长20-25cm,互生;小叶15-29,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3-4cm,宽1.2-2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,有短柄,全缘,背面密生平贴柔毛;托叶线形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-20cm,被短毛,苞片线形;萼钟状,扁平,长6-7mm,5浅裂;花冠蝶形,淡黄白色;旗瓣匙形,翼瓣无耳,与龙骨瓣等长;雄蕊10,花丝分离;子房柄被细毛,柱头圆形。荚果线形,先端具长喙,成熟时不开裂,长5-8cm。种子间微缢缩,呈不明显的串珠状,疏生短柔毛。种子3-7颗,近球形,黑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丛中及溪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文献
出处: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唐本草》:明目。2.《四川武隆药植图志》:为健胃剂及驱除蛔虫药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