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基础信息
别名:钉桐皮、鼓桐皮、刺桐皮、刺通、接骨药
性味:苦;辛;平
功能主治:祛风除湿;舒筋通络;杀虫止痒。主风湿痹痛;肢节拘挛;跌打损伤;疥癣;湿疹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刺桐、乔木刺桐干皮或根皮。
原形态:1.刺桐大乔木,高可达20m。树皮灰棕色,枝淡黄色至土黄色,密被灰色绒毛,具黑色圆锥状刺,二三年后即脱落。叶互生或簇生于技项;托叶2,线形,长l-1.3cm,早落;3出复叶;小叶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,长10-15cm,顶端小叶宽大于长,先端渐尖而钝,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,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。总状花序长约15cm,被绒毛;总花梗长7-10cm;花萼佛焰苞状,长2-3cm,萼口斜裂,由背开裂至基部;花冠碟形,大红色,旗瓣长5-6cm,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,短于萼;雄蓝10,二体,花丝淡紫色,长3-3.5cm,花药黄色;花柱1,淡绿色,柱头不分裂,密被紫色软毛。荚果串珠状,微弯曲。种子l-8颗,球形,暗红色。花期3月。2.乔木刺桐乔木,高7-8m。树皮有刺。三出复叶,小叶肾状扁圆形,长10-20m,宽8-19m,先端急尖,基部近截形,两面无毛;小叶柄粗壮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;花序轴及花梗无毛;花萼2唇形,无毛;花冠红色,长达4cm,翼瓣短,长仅为旗瓣的1/4,龙骨瓣菱形,较翼瓣长,均无爪;雄蕊10,5长5短;子房具柄,有黄色毛。荚果梭状,稍弯,两端尖,顶端具喙,基部具柄,长约10cm,宽约1.2cm。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。2.生于山沟或草坡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2.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文献
出处:出自《开宝本草》《广州植物志》:刺桐,印度人有用(树皮)以退热及治胆病的。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求真》:海桐皮,能人肝经血分,往风除湿,及行经络,以达病所。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。若风自内成,未可妄用,须随症酌治可耳。2.《海药本草》:主腰脚不遂,顽痹腿膝疼痛,霍乱,赤白泻痢,血痢,疥癣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血脉麻痹疼痛,及煎洗目赤。4.《开宝本草》:主霍乱中恶,赤白久痢,除首围、疥癣。牙齿虫痛,并煮服及含之。水浸洗目,除肤赤。5.《纲目》:能行经络,达病所,又人血分及去风杀虫。6.《岭南采药录》:生肌,止痛,散血,凉皮肤,敷跌打。7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消肿,散疯,止痛。疗咳嗽,止产后疯血作痛。8.《贵州草药》:解热怯疯,解毒生肌。治乳痈,骨折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