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基础信息
别名:蛤解、蛤蟹、仙蟾、蚧蛇、大壁虎、
性味:味咸;性平
功能主治:益肾补肺;定喘止嗽。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,虚劳咳嗽;咯血;肾虚阳痿;遗精;小便频数;消渴
生长采收
来源:药材基源: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。
原形态:蛤蚧,为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,全长30cm左右,体长与尾长略相等或尾略长。头宽大,略呈三角形,吻端圆凸;耳孔椭圆形,约为眼径之半;上唇鳞12-14,第1枚入鼻孔。眼大,突出;口中有许多小齿。通身被覆细小粒鳞,其间杂以较大疣鳞,缀成纵行;腹面鳞片较大,略呈六角形,四肢指、趾膨大,成扁平状,其下方具单列皮肤褶裂,除第1指趾外,均具小爪,指间及趾间仅有蹼迹。雄性有肛前窝20余个,尾基部较粗,肛后囊孔明显。躯干及四肢背面砖灰色,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斑点;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,腹面白色而粉红色斑。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山岩罅隙或树洞内,也见于人家屋间。比昆虫、小形蜥蜴等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文献
出处: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。1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须认雄雌,若雄为蛤,皮粗、口大、身小、尾粗;雌为蚧,口尖、身大、尾小。2.《海药本草》:谨按《广州记》云,蛤蚧生广南水中,有雌雄,状若小鼠,夜即居于榕树上,投一获二。《岭外录》云,首如虾麻,背有细鳞,身短尾长,旦暮自鸣蛤蚧,人采之,割腹,以竹开张,曝干鬻于市。力在尾,尾不全者无效。彼人用疗折伤。近日西路亦出,其状虽小,滋力一般,并宜丸散中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昔人言补可去弱,人参、羊肉之属。蛤蚧补肺气,定喘止渴,功同人参,益阴血,助精扶羸,功同羊肉。近世治劳损痿弱,许叔微治消渴,皆用之,俱取其滋补也。刘纯云,气液衰、阴血竭者宜用之。何大英云,定喘止嗽,莫佳于此。2.《本草经疏》:蛤蚧,其主久肺劳咳嗽、淋沥者,皆肺肾为病,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,故外邪易侵,内证兼发也。蛤蚧属阴,能补水之上源,则肺肾皆得所养,而劳热咳嗽自除;肺朝百脉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肺气清,故淋沥水道自通也。3.《海药本草》:疗折伤,主肺痿上气,咯血咳嗽。4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肺气,止嗽,并通月经,下石淋及治血。5.《开宝本草》:主久肺劳,疗咳嗽,下淋沥,通水道。6.《本草衍义》:补肺虚劳嗽。7.《纲目》:补肺气,益精血,定喘止嗽,疗肺痈消渴,助阳道。8.《本草再新》:温中益肾,固精助阳,通淋,行血。蛤蚧尾能治疝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